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01

2024-03

近万亿元专项资金落地 护航城中村改造提速

作为“三大工程”之一的城中村改造正在快速推进。 近日,多个城市传来城中村改造项目获得专项借款资金的消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密集投放,授信规模接近万亿元,助力稳投资、稳增长。 专家认为,后续资金将根据项目进展持续投放,助力城中村改造提速。当前要以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作为抓手,加速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 专项资金迅速到位 授信规模近万亿元 1月30日以来,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渐次落地。据统计,已有包括济南、青岛、合肥、石家庄、沈阳在内的30余个城市披露了相关授信情况,授信规模已超9100亿元,主要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两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数据显示,截至2月21日,农业发展银行向22个省份28个城市累计投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521.25亿元,惠及村(居)民28万户,建设安置房52万套。截至2月20日,国家开发银行发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超360亿元,涉及北京、上海、广州等32个城市223个项目,惠及城中村居民26万户,支持建设安置房54万套。 从各地资金落地情况看,首批专项借款资金主要用于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前期费用、征收补偿、安置住房建设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上海为例,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近日向上海金桥(集团)有限公司发放首笔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15.58亿元,主要用于浦东新区唐镇小湾村、暮二村等地块城中村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征收补偿等。 为推动资金尽早到位,金融机构积极动员并建章立制。2月21日,国家开发银行在广州举行服务“三大工程”现场推动会,对推进服务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金融服务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力争尽快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商业银行因势而动,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推出“城中村改造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改造中各参与主体提供包括投贷联动、咨询顾问、村集体金融支持、村民金融服务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 多地明确“施工图” 积极争取资金支持 城中村改造的主力是特大超大城市。目前来看,涉及城中村改造的城市范围有进一步扩容的趋势。 多地将城中村改造列为改善民生的“头号工程”。上海去年启动了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今年计划再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广州今年将推动149个城中村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王宏伟2月19日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今年是城中村改造突破决战之年,城中村改造对于“再造一个新广州”至关重要。 在城中村改造“施工图”明确后,各地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天津统筹谋划、全面评估城中村改造项目,在严格把好入口关的同时,积极对接国家部委和政策性银行,争取专项借款资金支持,目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已将天津17个申报专项借款项目列入全国首批项目清单推送至合作金融机构。大连全年计划启动2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将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完善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 首批申报专项借款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已获得相应授信。合肥共有1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申报专项借款,全部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审批,获得授信441亿元。济南今年将启动5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获批专项借款授信940亿元,其中73.71亿元已发放到位。郑州申报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的58个项目已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审批,2024年计划发放额度508亿元。 资金支持不缺位 来源有待进一步拓宽 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和以往有所不同,其难点在于资金投资大、回报周期长、融资成本高,因此资金支持要环环相扣。 从资金来源看,目前城中村改造除了依靠专项债、专项借款,还有来自央行的抵押补充贷款(PSL)。央行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2023年12月及2024年1月PSL合计净新增5000亿元。这意味着,来自央行的PSL资金已到位,正在为城中村改造及时补充低成本、长期限的资金。 “城中村改造的核心难点包括改造项目资金压力大、遗留项目征收难度大、后期安置难度较大,以及市场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东北证券表示,应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利用专项债、财政拨款、银行贷款、PPP模式、城市更新基金、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等多元化渠道来减轻资金压力。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结合当前形势来看,城中村改造仍然存在资金缺口,这将影响城中村改造的进度和节奏,商业银行应提前发力,尽早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近期房地产金融支持政策密集发布,金融机构要对以“三大工程”为代表的房地产重点领域加强研讨论证,进行系统梳理并形成清晰的定位,对合理融资需求做到“应满尽满”。(上证报 马慜)

01

2024-03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第七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

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主持召开第七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与来自重点产业链的企业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企业经营发展情况,认真听取企业意见诉求,深入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总工程师赵志国出席会议。 会上,12家企业负责人作交流发言,介绍企业在当好链主、建好底座、带好产业、树好标杆等方面的情况及经验做法,围绕强链补链、技术创新、应用推广、产业生态等提出问题建议。另有11家企业作书面交流。金壮龙对企业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中取得的进展予以充分肯定。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事不避难、攻坚克难的精神,全力以赴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要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技术攻关,强化应用牵引,推动创新产品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大工程中的示范应用。链主企业要发挥龙头作用,牵头组织落实好各项任务,放眼全球、对标国际,着力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争做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要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牢牢守住质量、安全、保密、廉洁“四条红线”,努力出成果、出效益、出经验、出人才。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司局和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并对企业的意见诉求现场予以回应。(工业和信息化部)

27

2024-02

多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民间投资身影频现

重大项目建设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也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多地重大项目陆续、密集开工,据记者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6日,已有包括北京、江苏、浙江在内的近10个省份(包含直辖市、自治区,下同)举行了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与此同时,天津、上海、广东等近20个省份也公布了2024年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或对2024年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地重大项目的投资与建设中,民间投资的身影频频出现。比如,浙江近日举行的2024年“千项万亿”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投产投运活动中,以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产业项目共有87个,总投资1813亿元,项目数占比近半,创下新高。再比如,湖北2024年一季度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数量占比达到62.1%;北京2024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中,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占比超五成,投资额占比逾七成;在天津2024年重点项目中,以社会资本为主的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占比超80%。 “民间投资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年至2022年,民间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均超过50%,在国内投资中占据主要和关键的作用。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民间投资资金来源多样,在资金筹措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效率,能够快速响应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另外,民间投资主体通常更接近市场,在投资决策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市场脉搏,选择具有创新性和成长潜力的项目,有助于推动重大项目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事实上,为充分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各地政府也在持续采取多种举措,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在建立民间投资项目库方面,2024年,江苏建立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库,入库项目200个,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163个,未来产业37个,年度计划投资652.2亿元;贵州建立全省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将2000个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纳入省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管理。 相关支持政策也不断出台:2024年2月份,安徽印发《安徽省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方案(2024)》,在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方面,提出“建立省级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加强要素保障和融资支持”“设立促进民间投资引导专项资金,对民间投资增速快、占比高、活力强、措施实的地方予以支持”等多项具体举措;同月,《2024年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政策》出台,明确“确保2024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速、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2023年全年有所提升”,提出“加大对民间投资支持力度”“围绕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完全使用者付费的特许经营项目等3类项目清单,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等。 不过,民间投资在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记者表示:“目前民间资本在参与重大项目的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带来的资金压力问题。” 针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挑战,王鹏认为,可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如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此外,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投资基金、提供担保支持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重大项目。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要进一步提振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的积极性,各地政府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优惠政策,包括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供税收优惠等,以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各地政府也要与民营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政府可以提供项目资源和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则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证券日报)

21

2024-02

多地扩投资亮清单 重大项目掀开工潮

龙年新春伊始,全国多地积极部署扩大有效投资,纷纷亮出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政策支持加力提效,一批规模大、结构优、活力增的项目集中开工,奋战全年经济“开门红”。 2月18日,总投资30.3亿元的青岛上合枢纽港新城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一期)项目开工,现场机械轰鸣,一派忙碌景象。 “项目将通过对园区6条道路及配套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构筑交通经济圈协同发展,助力上合国际枢纽港建成上合示范区国际交流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中铁建设副总经理马方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月19日,中铁建设在施工程436个,海外项目春节不停工,六成以上国内工程完成复工复产,劳务工人返场超1.3万人。 春节假期刚过,各地就铆足干劲掀起开工潮:在江西,1139个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6805亿元;在浙江,333个“千项万亿”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投产投运,总投资9770亿元;在广东,佛山等地相继启动新春集中开工项目建设……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的重要抓手。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时指出,“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既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民生领域等方面的投资;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增强民间资本信心。”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表示。 细看近日多地公布的2024年扩大有效投资政策和重大项目清单,规模大、结构优、活力增是关键词。 项目数量多,投资金额大——广东省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08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重庆市重点项目名单初步纳入项目约1200个、计划总投资约2.9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过4500亿元;江苏全省实施重大工业项目600个,项目数较上年增加10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549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696.8亿元,较上年度分别增加17.8%、15.0%。 产业更向“新”,民生增“暖”意——上海市重大工程计划安排正式项目191项,其中科技产业类最多,达到76项;江苏省600个省重大工业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69.5%,第三代半导体、氢能、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未来网络通信等未来产业项目占比12.8%;湖南省十大重点民生实事共有24个项目,预计投入总资金536亿元,较2023增加21亿元。 支持加力提效,激发民间投资——聚焦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安徽省《关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若干政策举措》提出强化要素配置保障、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等支持举措,明确设立促进民间投资引导专项资金,对民间投资增速快、活力强、措施实的地方予以支持; 《2024年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政策》提出,制定实施浙江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实施细则。确保2024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速、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2023年有所提升。此次浙江省集中开工的333个“千项万亿”重大项目中,以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产业项目数量占比近半,创下新高。 业内人士指出,一个个重大项目工程“赶前抓早”布局、集中开工建设,传递了扩投资提速的信号,有利于提振信心和预期,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2024年政策面强调要继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可能较上年小幅加快,整体上呈现“稳中有进”特征。其中,基建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平,制造业投资增速也将趋于加快。 “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随着2023年1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全部下达完毕,各地方新增专项债的发行工作也陆续开启、进行接续,预计今年政府投资将保持较大力度,并发挥带动放大效应,以推动投资持续较快增长。”范若滢预计,后续专项债发行节奏将加快,呈前缓后快的态势,并且今年新增专项债规模大概率将高于上年。(经济参考报)

08

2024-02

国家能源局:推动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项目按期建成投产

国家能源局7日消息显示,近日召开的2024年1份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形势分析视频会要求,2024年抓好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推动基地项目按期建成投产。同时,抓好本地消纳项目建设,做到快速发展、有序发展。此外,抓好政策供给,各方面要继续协同配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会议指出,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保持高速度发展、高比例利用、高质量消纳的良好态势,为保障电力供应、促进能源转型、扩大有效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接近40%;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05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2.7%,占全球新增装机的一半,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近3万亿千瓦时,接近全社会用电量的1/3;全国主要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完成投资超过7697亿元,占全部电源工程投资约80%;2023年风电机组等关键零部件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70%以上,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占全球比重均超过80%。 会议强调,2023年在全行业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全球的领先优势更加稳固,已成为世界清洁能源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需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

31

2024-01

从地方两会看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点

近期,地方两会上公布的一系列发展数据,印证2023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尤其是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令人鼓舞,为做好2024年的工作增加了信心和底气。出席地方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经济新亮点带来发展信心和底气 重庆,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首个GDP超过3万亿元城市;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创历史新高;安徽,聚力打造汽车“首位产业”,汽车产量增长48.1%,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60.5%;黑龙江,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分别增长85.1%和213.8%,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梳理多地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经济发展中的亮点,令人印象深刻。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 浙江省人大代表、乐清市市长戴旭强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多重挑战叠加的严峻考验,2023年浙江全面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6%。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也让我们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和底气。”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2023年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广东省人大代表、伊之密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顾问陈洪锦说,自己所在企业是一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随着广东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众多制造业企业都有数字化转型需求,这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他表示:“看到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24年‘新推动9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目标,我们感到很振奋,要抓住机遇,在市场中有更多作为。” 开拓新空间增强发展新动能 梳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记者发现,在部署2024年工作时,多地在开拓发展新空间,增强发展新动能上发力。 从“硬联通”到“软服务”、从协同创新到产业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多地两会关注热点。 河北省提到的2024年重点工作中,“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迈上新台阶”位居首位。重庆市提出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重庆拥有雄厚的汽车产业基础,成都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随着联动联建不断推进,相信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迎来更快发展。”重庆市政协委员、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总经理褚文博说。 锚定产业升级方向、推进新型工业化,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新”风扑面。 甘肃省提出围绕氢能与新型储能、人工智能、核用新材料及装备等领域打造产业集聚区。黑龙江省提出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黑龙江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荣旺建议,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特点,持续推进企业生产运行、工艺质量和管理创新方面的数字化赋能。 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创造消费新动能。 吉林省提出,启动冰雪产品提质扩容工程,支持9大重点滑雪度假区项目扩大规模。吉林省人大代表、吉林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总经理赵兰菊说,东北旅游火爆让冰雪产业从业者信心倍增,度假区将扩建滑雪场并丰富度假业态配套,持续创新冰雪产品开发,打响避暑休闲和冰雪旅游双品牌。 接续奋斗推进高质量发展 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表示,2024年要接续奋斗、狠抓落实,推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真招实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效。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前布局新赛道,广东省提出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安徽省启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东成建议,发展未来产业要从顶层设计、产业生态构建、创新要素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推动城乡融合,浙江省表示要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黑龙江省提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庆市发力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上海市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在外资、外贸领域要继续开展相关改革探索,在知识产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迈开新步伐。”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会长黄建忠说。 一系列举措正汇聚成高质量发展合力,不少代表委员表示,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全力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新华社)

25

2024-01

多地早谋划早投资的作用明显 力争实现开门红

2024年伊始,多地敲定的一大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新技术产能项目将陆续落地,早谋划、早投资、早见效的靠前投资作用明显,为实现今年一季度经济“开门红”和全年经济稳定增长打下良好基础。 福建:重大项目加速建设 新年伊始,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做好2024年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开门红”“开门稳”若干措施的通知》,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基础。 围绕“开门红”“开门稳”,福建各地各部门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举措。福建省工信厅联合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出台《关于促进2024年一季度工业生产稳定运行有关措施的通知》,从鼓励企业增产增效、支持企业新增纳统升级等6个方面进一步促进福建省工业稳定增长;泉州市出台《关于一季度工业经济“促生产、拓市场、开门红”系列措施的通知》,梳理了工业经济11条措施、纺织鞋服5条措施、建材家居4条措施等多项举措,确保一季度“开门红”。 在以政策“组合拳”全力拼经济的基础上,福建各地开启了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的“加速跑”。1月2日,福州市举办了2024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集中开工重大项目共184个,总投资1108亿元,年计划投资365.5亿元;厦门市组织2024年新年“开门红”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63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152亿元,涵盖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

28

2023-12

明年钢价预计呈现N形走势

国内钢价经历二季度大幅下跌后形成了价格优势,加上新兴经济体基建等用钢需求的增加,激发了国内钢材的出口热情    国内钢价经历二季度大幅下跌后形成了价格优势,加上新兴经济体基建等用钢需求的增加,激发了国内钢材的出口热情。据海关总署的统计,11月我国出口钢材800.5万吨,同比增加43.2%,延续了10月的高增长;1—11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8265.8万吨,同比增加35.6%。 从出口量占比来看,今年1—10月钢材出口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重约为6.6%,已高于去年全年5%的水平。根据SMM发布的最新钢厂出口排单情况,12月出口排单依然表现较好,且环比小幅增量,全年钢材出口有望突破9000万吨。 分产品来看,1—10月国内累计出口汽车423.9万辆,同比增长62.4%,其中10月单月出口52.7万辆,同比增长49.7%;1—10月累计出口家用电器30.6亿台,同比增长8.4%,其中10月单月出口3.1亿台,同比增幅超过21%;1—10月累计出口船舶3940艘,同比增长20.2%,10月单月出口环比也仍有增加。可见,终端产品出口需求的提升,为钢材外需的强劲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成为我国制造业强劲韧性的重要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国内需求不及往年。出口表现良好,能否抵消国内需求不足的影响? 对此,中钢期货钢材研究员李刚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今年国内钢材需求总体较去年下降1.3%,但结构上出现分化。建材需求较弱,延续去年的表现;热卷需求一般;中厚板、冷轧、镀锌需求较快增长。对应的,房地产市场持续弱势,而制造业中的造船、家电和汽车行业表现亮眼。具体看,1—10月国内钢材需求同比减少1487.4万吨,而当期出口同比增加1341.3万吨,基本抵消了国内的需求减量,再考虑到制造业的间接出口,今年在内需下滑的情况下,出口挑起“大梁”,整体钢材需求相比去年有望实现正增长,增幅预计在1%—2%。 光大期货黑色系研究总监邱跃成持有相同观点。他认为,今年国内需求平稳,但结构性明显。受地产行业表现低迷影响,螺纹钢需求较差,呈现供需双弱态势。相对而言,制造业及基建投资稳步增长,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地产弱势导致的钢材需求下滑,尤其是制造业中的造船、汽车、家电等行业表现亮眼,板材需求较为强势。 “今年基建对经济增长保持着较强的托底作用。1—10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累计同比增长8.27%,属于近6年来较高水平。”海通期货投资咨询部黑色组长邱怡宏说。 另外,今年制造业景气度前高后低,全年峰值为52.6%,出现在2月。分项指标中,除在手订单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低于荣枯线以外,其余分项指标均处于历史高位。从分解行业来看,汽车产量全年呈振荡攀升态势,白色家电产量基本全年维持在高位运行,造船行业也对制造业提供了较强支撑,但工程机械市场整体表现薄弱,可以看作是制造业的最大拖累项。 邱怡宏则认为,出口增加并不能抵消国内需求收缩的影响。今年我国钢材出口同比有望保持30%—33%的增长速度,而且市场普遍对于明年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有所下调,说明欧美经济整体依然存在滞涨风险。受制于海外经济环境依然的不确定性,预期明年出口减少约10%。 邱跃成认为,国内需求相对偏弱,粗钢产量增加,但钢材库存小幅下降,说明钢材出口的大幅增长,不但消化了产量增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库存。出口对钢材需求的提振作用明显。 对于钢材后市,李刚认为,从往年规律看,淡季期间,基本面交易权重下降,宏观交易权重上升。宏观方面,12月美联储议息会议上大概率不加息,市场预期本轮加息结束,最快明年5月开始降息;上周五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宏观政策方向上仍是“积极”、力度和规模保持“适度”,整体宏观氛围向好。短期来看,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相对积极,提出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使得市场对于明年稳增长进一步发力、且对地产等传统经济引擎仍会有一定扶持的预期升温。中期来看,12月底到明年1月中旬市场焦点放在钢厂原材料补库上,当前原材料库存整体偏低,一旦钢厂高铁水产量过年,原材料价格弹性就会较大,进而对钢材成本端形成较强支撑,预计钢价易涨难跌。 邱怡宏认为,短期钢材供需格局不存在明显矛盾,且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明年方向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宏观强预期依然存在,且整体方向稳中偏进的背景下,基本面压力较弱仍将对钢价产生一定支撑作用。明年春节前后原材料供应放量的概率较小,低库存下钢厂春节补库逻辑利好市场情绪,钢价可能走强至3月末4月初。全年钢材市场预计呈现供有顶、需有底的特点,市场供大于求格局不改,价格预计在宏观预期与基本面现实的博弈中呈现N形走势。

15

2023-12

加快国企创新体系建设 深入推进产业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国有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国资央企是补齐我国产业关键核心短板的“主力军”、强化产业优势供给的“顶梁柱”、抢先布局产业前沿的“排头兵”。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深化,国有资本布局不断优化完善、产业结构逐步清晰合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稳步提升,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在补短板、厚基础、强动能等多个维度持续突破,促使我国重点产业发展战略更加明确、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产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为新征程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面对外部环境巨变带来的新挑战和终端特色需求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带来的新赛道新机遇,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现代化,需要以打造现代新国企、推进国民共进协同共创为突破口,紧紧围绕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强央国企在应对外部风险冲击上的保障作用、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水平上的骨干作用、在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特别是要发挥新国企作为新型举国体制的有力主体优势,加快从“市场驱动为主”的后发追赶创新范式向“创新引领超越追赶”的新型创新范式跃迁。在此基础上,以现代新国企为牵引,打造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和产业贯通联合体,整合推进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供给与应用迭代产业生态建设,优化重构我国产业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加快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向“政府引导支持、央国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的产业发展新模式转变,多措并举推进产业创新战略、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现代化,推动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积极开展技术联合攻关 积极引导激励由创新型国资央企与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牵头主导,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多措并举,强化国企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一要紧盯产业“卡脖子”领域,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逆势而上补短板,打造理性追赶新动能;二要持续强化产业优势技术供给,厚基础、铸强项;三要抢先布局产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顺势而为煅长板,培育前瞻引领新优势,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激励科技型央国企争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牵头打造本土企业主导、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型创新生态。 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 科技型央国企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与科技强国建设的领军地位。在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加速产业共性技术攻关与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通过牵头构建专攻产业发展共性问题与关键核心问题的国家级创新联合体,整合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科技力量,以国家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载体,在带动各个地区产业实现特色发展的同时,打造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产业共性技术与原始创新供给体系。要注重发挥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在促进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大科学装置与创新公地建设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为产业内创新要素交互提供国家级平台。 鼓励大中小企业深度融通 体系化创新能力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激活体系化创新活力的关键在于通过有组织的创新模式,推进科技型央国企主导的产学研用多元主体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深度融通生态。在平衡自由探索与应用需求两种创新导向的基础上,打通不同制度逻辑间的壁垒,形成快速产业化的通道。科技领军企业具备对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深刻理解和产业辐射能力,能够有效融通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形成更加灵活的合作协同机制,释放创新体系活力,推动资源自由流通的市场化机制走深、走实。与此同时,树立科技型央国企领军企业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其向战略性重要领域集中,是加强国有经济主导和战略支撑作用、提升创新效能的必要举措。 加快央国企数智化转型 数字化智能化是实体制造产业高端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现代化产业的创新组织过程存在着范围广、主体多、链条长、周期长等特征,若想有效统筹体系内的活动并提升其创新效能,在创新组织模式的基础上还需格外注重发挥数字化的赋能作用。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排头兵”“主力军”“顶梁柱”,央国企应加快自身的数智化转型,持续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提升创新效率并降低主体间协作的成本,使创新过程中的合作更加及时高效。另一方面,数据要素价值的充分释放有助于提升创新迭代的精准性,进一步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优化提升与现实需求的契合性。通过建立数实融合创新模式,打通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连接,降低产业创新试错成本,并增强创新成果应用成效的可预测性。借助数字化的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我国产业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规划与响应,以数字化智能化促进融合化发展和现代化突围。 深化制度创新与政策体系创新 构建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科技创新制度的持续支持。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现代化产业创新政策需形成体系化、连续性的合力,而非“零敲碎打”。首先,科技创新政策需要体现使命驱动的内涵,真正做到通过创新政策引导产业实现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愿景的发展。其次,创新政策需要统筹规划产业供给端与需求端,供给侧改革和扩大内需联动,打通创新政策传导的链条。此外,创新政策体系的构建目的应着眼于创新活动统筹、创新环境营造与创新活动风险承担上。机制创新方面,进一步发挥中央相关部门的重要作用,统一布局重点产业现代化创新发展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以重大产业工程为依托,实现战略性创新资源的跨部门协调,保障政策的连贯性、一致性与协同性,释放现代化产业体系潜能。 布局战新产业与未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方向,是加快“造新链”、形成国资央企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优势的关键所在,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尽快从顶层设计、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等维度形成体系化布局。深刻把握全球变革趋势和场景革命机遇,聚焦未来科学探索、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使命型场景需求,集中力量加快布局和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战新产业,同时聚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未来产业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和场景示范工程,打造一批世界级战新产业集群和全球产业链领军企业。 一是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完善促进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实现发展和持续突破的政策体系。二是要持续强化技术攻关、加大科技金融支撑、有效整合优质资源,坚持长期主义、打好“组合拳”,加快打造前沿技术优势、扩张产业发展规模、强化新技术赋能,多方位加快形成引领性现代化产业集群。三是持续优化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国资央企的主体支撑和带头牵动作用,高效协同地方资源与央企战略耦合互动、引导激励民营企业等各类所有制主体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建设新型科技金融体系 新一代轨道交通、氢能储能、通用人工智能等属于典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的持续充足支持对技术突破到产业化落地起决定性作用。保障资金持续充足不仅需要财政政策支持,更需要充分调动市场上的金融资源,更灵活、更精准地满足各个层次上创新项目的需求。同时,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国有上市企业的专业化整合,提升国有资本效率。建立重点产业科技金融信用体系,推动形成政府财政政策“以点带链、以链带面、以面拓网”和社会金融资源精准高效适配的科技金融体系。具体而言,在关键核心技术与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环节,需要更多依赖政府的支持来缓解国资央企的融资约束问题,保障项目成功所必需的持续高投入;在产业化与商业化的进程中,则要充分释放金融市场与社会资本的活力,以新型科技金融体系引导国资央企牵头培育产业生态,尽可能地加快从原创技术突破到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的进程。

< 1234...8 >